“簋”读音和意思是什么?
总的来说,“簋”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字,其正确的读音为guǐ,并常用来表示一种古代的大型容器。了解这一汉字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。
读音【 guǐ 】 释义:古代盛食物器具,圆口,双耳。流行于商朝至东周,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。 组词:- 鹾簋【cuó guǐ】:盛盐的器皿。- 簋簠【guǐ fǔ】:簋与簠。盛黍稷的祭器,借指礼仪。
簋的读音是guǐ。声母是g,韵母是ui,声调是第三声。意思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,圆口,两耳。说文解字 簋,黍稷方器也。从竹,从皿,从皀。译文:簋,盛黍稷的方形器皿。字形采用“竹、皿、皀”会义。组词 簠簋、俎簋、八簋、簋贰、二簋等。
簋,读作“guǐ”,是中国古代的青铜食器,主要功能是盛放食物。 簋的典型形态是圆形,中央微凸,边缘翻卷向上。 在古代,簋不仅在祭祀和宴会上使用,还有着重要的礼仪意义,它不仅用于食物的展示,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品。
西周利簋怎么读
利簋读:lì guǐ。利簋,又名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天灭簋”或“檀公簋”,西周早期青铜器,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,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利簋通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重95千克。利簋器侈口,兽首双耳垂珥,垂腹,圈足下连铸方座。器身、方座饰饕餮纹,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。
西周利簋读作l guǐ。利簋,是中国西周早期的青铜器,非常珍贵。它上面刻有铭文,为我们了解西周早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。以下是关于西周利簋的详细介绍:名称由来 西周利簋的名称由来是因为其制作精良,且在器内底部有利字样的铭文。
利簋的读音是[lì guǐ]。它也被称作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天灭簋”或“檀公簋”,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,于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被发现,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利簋的高度为28厘米,口径为22厘米,重量为95千克。
利簋的读音为[lì guǐ]。利簋,又称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天灭簋”或“檀公簋”,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,于1976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被发现,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该簋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重95千克。利簋的形制为侈口,兽首双耳垂珥,腹部垂肥,圈足下接方形底座。
利簋的读音是“lì guǐ”。 利簋,又名“武王征商簋”、“周代天灭簋”或“檀公簋”,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,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,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。 利簋高28厘米,口径22厘米,重95千克。其造型侈口,兽首双耳垂珥,垂腹,圈足下连铸方座。
西周时期,利簋是一种重要的器物,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被后人所熟知。簋,读作 guǐ,是一种圆形的盛食物或祭品的容器,其口部圆润,常被用于古代礼仪活动中。目前,一件名为利簋的珍贵文物被收藏于都江堰文庙,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风貌。
簋字怎么读?
1、读音【 guǐ 】 释义:古代盛食物器具,圆口,双耳。流行于商朝至东周,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。 组词:- 鹾簋【cuó guǐ】:盛盐的器皿。- 簋簠【guǐ fǔ】:簋与簠。盛黍稷的祭器,借指礼仪。
2、“簋”字的读音:在汉语中,“簋”字的正确读音是guǐ。 “簋”字的意义:它是一种古代的大型容器,主要用于放置食物。在古代的祭祀仪式中,它常常作为重要的器皿出现,代表了当时饮食文化和礼仪制度。 “簋”字的历史背景: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青铜器时代。
3、在古代文化中,簋这个字读作guǐ,它源自一种盛放食物的器具,自商代时期起便开始使用,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。簋的形状多样,早期为无耳,后来发展为双耳、三耳或四耳设计。据《周礼·地官·舍人》记载,簋常以偶数出现,与鼎的使用有关,例如四簋配五鼎,六簋配七鼎,象征着等级和礼制。
4、簋的拼音是guǐ。 簋的基本信息包括部首为皿,四角编码为88102,仓颉为havt(86五笔)和tvlf(98五笔),郑码为MXLK,统一码为7C0B,总笔画数为17。 簋在古代表示一种盛食物器具,特点为圆口和双耳。
5、簋的读音是[guǐ],它是古代中国用来盛放煮熟的饭食的器具,也作为礼器使用。簋的特点是圆口和双耳。簋在商朝至东周时期流行,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重要青铜器具之一。以下是簋的一些组词: 簋飧(guǐ sūn):指盛在簋内的熟食。 二簋(èr guǐ):用来形容祭品很少。
发布评论